2010年12月24日,第一财经日报刊登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樊胜根博士的《起来,应对粮食安全新挑战》一文。文中樊博士的最新报告运用最新数据,对2007/2008年粮食价格上涨的根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全球需立即行动保证粮食安全。
2007/2008年度的全球粮食危机刚刚过去两年,国际粮食价格又开始急剧上升,粮农组织(FAO)在2010年12月《全球粮食价格监控》(Global Food Price Monitor)的报告中显示,自2010年7月以来,国际小麦价格上升了70%,玉米价格上涨了约40%,均已逼近创下历史最高纪录的2008年6月“粮食危机”时的水平。
如果把2002~2004年世界主要粮食价格平均值设定为100,2008年6月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时主要粮食价格指数为274,2010年11月份主要粮食价格指数则已升至225。在中国国内,食品价格也是CPI涨幅中的最大贡献项。
粮食价格的不断上升无疑对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挑战,人们担心2007/2008年度全球粮食危机又会重演。
令人担忧的全球粮食安全
上一轮全球粮食价格急剧上升以及进而引发的粮食危机令人记忆犹新。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在其最近出版的研究报告《反思全球粮食危机》(Reflections on the Global Food Crisis)中运用最新数据,对2007/2008年粮食价格上涨的根源进行了分析。与之前许多假说不同的是,报告并不认为2007/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主要是由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需求不断增加、农业产量或粮食库存下降以及期货市场投机造成的,而是由多项因素综合导致的,包括能源价格上升、生物燃料需求增长、美元贬值、出口限制导致的贸易冲击、惶恐抢购以及不利天气等。
粮食危机对全球粮食安全造成了巨大冲击,全世界由于食物价格上涨引致的营养不良人口数量为7500万到1.33亿人,其中,妇女和女童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
与2007/2008年粮食价格上升的相似之处在于,本轮国际粮价上升也是由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诸如能源价格上升、生物燃料需求增长、美元贬值以及不利天气等。而主要导火索则表现为粮食出口限制,而出口限制又起因于气候灾害造成的减产,例如俄罗斯由于干旱造成小麦减产,从2010年8月15日开始实施小麦出口限制。
两轮粮价上涨的不同之处在于,2007/2008年粮食危机发生在粮食库存持续减少的背景下,而2010年尽管受天气灾害的影响,但根据粮农组织的最新预测,2010年全球谷物产量约为22.39亿吨,为历史第三高收成,而且发展中国家的谷物收成前景普遍看好。根据目前的预测,2010年谷物产量加上大量的结转库存,将足以满足2010/2011年度世界谷物的预测利用量。据估计,2010/2011年度世界谷物消费量为22.48亿吨,比今年预计产量高出900万吨。2010/2011年度世界谷物库存消费比为23%,高于2007/2008年度粮食危机期间创下的19.5%这一30年来的最低点,因此,可以基本判断目前全球粮食供给尚处于平衡状态。
在库存充裕、粮食丰产、供需基本平衡的前提下,国际市场粮价仍然不断上升。什么是粮价上升的动因呢?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了实体经济的衰退,为确保经济稳健复苏,各国纷纷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性大规模的财政扩张和信用扩张,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导致大宗资产价格上涨,再加上在自然灾害引发的粮食主产区减产、政府干预政策的滞后效应等综合影响下,人们对市场粮食价格预期升高,使价格短期内上涨。
全球需立即行动保证粮食安全
本轮粮价上涨引发的潜在粮食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组织和不少国家政府的高度警觉,当然这并非一朝一夕,也并非一个或几个国家和区域性组织单兵作战就能够解决的问题。保证未来粮食安全需要一个各国合作的全球性应对方案。为了避免粮价上涨而导致粮食危机再次发生,全球各国应该联手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第一,释放粮食储备,平抑市场波动。对于拥有大量粮食库存的国家(包括中国和印度),放开部分粮食储备,不但可以平抑国内价格波动,还可以向国际市场释放积极信号。同时,粮食储备释放的前提是保护低收入人群,比如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分发低价或免费粮食。
第二,建立有效的社会安全网络,保护弱势群体。从长期看,应当将社会安全保障与其他相关措施结合起来,诸如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弱势群体(特别是妇女和儿童)的营养和健康状况,以确保粮价波动不会致使弱势人群的处境更加恶化。
第三,建立提高小农户生产能力的机制。在全球化环境下,小农户最易受到市场价格波动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建立相关机制,例如增加小农户获得高质低价种子、化肥等投入品的能力,促进信贷服务、保险保障,研发适合小农户的农业科学技术,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全球耕地面积,鼓励严重依赖粮食进口的国家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对农业科研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根据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的研究报告,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农村道路的建设,不仅对农村经济增长、农村减贫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也对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减贫有重大的积极影响。
第四,创建新的制度安排,以应对气候变化、资源消耗以及对农业生产力构成的其他长期威胁。例如,建立全球性粮库,履行“世界粮食蓄水池”的职能,并制定“特别借粮权”,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应对粮食危机,也可以以优惠条件向出现短期粮荒的国家借粮。在全球层面,制定生物燃料指南和保障措施,审查和评估相关国家发展生物质能的长期影响,并且制定相应的政策对其进行指导。
第五,有效整合国际组织资源,建立联动机制。在国际层面上,将诸多国际机构,如粮农组织(FAO)、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世界银行(WBG)、世界食物项目(WFP)、世界贸易组织(WTO)等有效协调组织起来,以协调、透明和及时的方式监控粮食生产、库存、价格和政策等。特别是敦促各国政府促进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和安全秩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该在协调各方利益的基础上作出相对的让步。
中国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和粮食生产消费大国,执行以上政策尤为重要。特别地,为保证国内外粮食安全,中国尤其需要注重实施以下三项措施:
第一,增加农业投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虽然中国在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业生产力方面已经做出了积极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对于农业的投资还缺乏长期和有效的支持,应该在农业生产和科研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开发高产优质新品种,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第二,建立完善的价格稳定机制,保障粮食安全。从长期看,中国应该建立并加强农产品价格监测预警,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成本,保障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规范农产品收购和深加工市场秩序,建立应急措施与长效机制相结合的价格稳定体系。
第三,援助贫困和粮食不安全国家。作为在世界经济中扮演角色越来越重要的国家,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和粮食不安全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以提高其农业生产率,解决粮食不安全现状。这是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减少全球贫困和饥饿的重要动力,也是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达成“多方共赢”的重要前提。
文章链接如下:http://www.yicai.com/news/2010/12/636632.html。更多详情请联系刘焱女士,邮件地址:IFPRI-Beijing@cgiar.org;电话:010-82105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