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0年,世界各国领导人共同订立目标,期 望在1990年至2015年期间将饥饿人口比重减 半。这一目标较为切合实际,是千年发展目标之首要 任务的组成部分。首要任务还要求将贫困人口比重减 半,并争取达到全民就业。然而,为实现有关饥饿减 半任务所做出的努力已然偏离了轨道,目标距离我 们越来越遥不可及。虽然到2015年,仍有可能实现饥饿减半的计划,但仅靠常规方式已经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另辟蹊径”----寻求一种更具智慧、更 具创新、更具针对性、更具经济效益的方法,以此来减少饥饿。这种新方法包含以下五项基本元素:
投资两大核心支柱:农业与社会保障
要减少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与饥饿人口,第一步是投资于农业和农村发展。世界上大部分贫困和饥饿人口生活在非洲和亚洲的农村地区,他们的生存与农业息息相关,但许多发展中国家对农业部门的投资长期不足。针对非洲和亚洲的研究表明,对农业研发与推广进行投资,会对农业生产力和贫穷产生很大影响,而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投资更是利在千秋。
扩大在营养和卫生方面社会保障的投资规模,对于改善赤贫人口的生活也至关重要。虽然政策制 定者们逐渐意识到社会保障支出的重要性,但以促进赤贫和饥饿家庭生产力发展为目标的生产安全项目仍然十分稀缺。
引入新的参与者
全球发展的新参与者(例如,私营部门、慈善机构、新兴经济体的捐赠者)在减少发展中国家饥饿人口比例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但是这些合作发展伙伴带来的机会并未得到充分利用。以私营部门为例,如果有合适的激励机制,他们很可能为消除饥饿提供有效的、可持续的投资与创新。但是在很多国家,私营公司面临着缺乏激励方式、业务运作环境差的窘境,例如产权不明晰等。目前,新兴经济体的捐赠人在协助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却尚未被完全纳入解决全球食物安全的日程中。
采用国家主导,自下而上的方式
因地制宜的实施有效、高效和可持续性的政策,将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扩大全球计划对当地的影响,以及充分利用外部的发展援助,这些措施都日益要求以国家为主导的实施方式。当然,成功的改革应该不仅需要国家推动,还要有地区的实质性参与,才能使贫困人口成为发展进程中的驱动力。
与此同时,诸如气候变化、贸易和疾病控制等问题也需要在全球层面上加以解决。因而,各国在制订本国的发展策略时,也应该考虑纳入和消化这些全球性的问题。
利用试点和试验进行政策规划
试点项目和政策试验能向政策制订者提供信息,使其在政策全面实施前得知哪些方面奏效,从而有助于完善政策的制订过程。由于成功的试验项目可被推广,不成功的政策方案则可被停用,因而进行试验可以提高改革的成功率。要想利用这种方法获得成功,政策制订者们需要对试验进行公正的监督,并将经验迅速应用到大规模改革之中。这些变化可以创造一种环境,政策在其中能够不断地进行尝试、验证、调整、并在扩大规模之前再次尝试。
建立“问责制”
无论是全球、地区、还是国家层面的决策者们都曾经承诺,要推出加强食物安全的相关政策,并加以投资,但他们往往未能兑现自己的诺言。例如,2003年,非洲各国领导人保证其政府到2008年将国家公共预算的10%分配给农业部门,但2007年 的数据表明,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达到了上述目标。因而,在全球、地区和国家层面,必须要有强大的机构和管理方式来支持上述有关财政方面的承诺,并以及时、透明的方式进行监督。
推广“另辟蹊径”的方式
这种“另辟蹊径”的方式已经在一些国家获得了成功,但其规模还需进一步扩大至其它国家,这样才能对消除全球饥饿形成真正有效的影响。
在更大规模上,全球食物管理体系本身也需要 加以改革,才能更有效力。改革应包括:(1)改善现有机构,为食物和农业构造保护伞;(2)形成农业、食物和营养方面“政府到政府”的决策机制;(3)在全球食物系统内明确引入新的参与者,即私营部门和民间团体,与各国政府组成新的国际组织,或者重组现有国际组织,并且签署协定。必须将上述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以新兴经济体为主导,才能达到目标。
最后,虽然全球和国家参与者都要各司其责,齐心协作也十分重要,大家必须共同努力对抗贫困和饥饿。建立双方的相互问责制,这种更有力的制 度将有助于进程的良性发展。
作者: 樊胜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