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五分之二营养不良人口和四分之一饥饿人口生活在东亚
新的贸易政策和伙伴关系带来乐观前景
2016年6月,北京——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东亚。由于气候变化和饮食结构迅速变迁的双重压力,养活整个东亚的难度日益增加。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发布的《2016全球粮食政策报告》探讨了东亚通过缓解冲击和政策创新来养育东亚乃至全世界人口的方法。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我们在十五年之内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樊胜根博士说。“这份报告讨论了我们是否能够实现这些目标,也指出我们还有很多工作尚未完成。我们需要倡导和建立全新的全球食物系统。这个系统必须是高效、包容性、气候适应型、可持续、以营养和健康为导向的,以及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保证我们不落下任何一个食不果腹的人。”
根据报告,中产阶级的兴起大大增加了东亚国家对肉类食品的需求。在中国,人均每年肉类消费量约59千克,这是世界平均数的两倍。这一趋势也已经在其他东亚国家出现。预计未来二十年东亚人均肉类消费量将翻一倍。
在此背景下,气候变化也为粮食增产带来了新挑战。发生在2015至2016期间的厄尔尼诺现象是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及到稻谷生产和价格。尽管出人意料,大米价格并没有大幅度的波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全面影响到今年晚些时候才会显现。在过去的几年,稻谷收成欠佳,2016年稻谷库存预计将创下新低,这可能会让事态更加恶化。因此,各国应积极推行开放的贸易政策,确保东亚的脆弱人群可以买得起他们赖以生存的主粮。
气候变化将对小农造成最直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5亿小农。在亚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小农生产了将近80%的食物。确保这些农民有足够的资源,加强他们的复原能力,不仅可以保障最贫困人口的食物安全,也可以帮助实现减贫、消除饥饿、性别平等、清洁饮水以及气候行动等可持续发展目标。
食品安全是东亚面临的另一大问题。自从2008年中国超过5万婴儿因为食用了受污染的奶粉住院,新政策要求对所有进入供应链的产品建立可追溯系统。尽管情况有所改善,但要想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我们还需要强烈的政治意愿、充足的资源以及健全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持。
各国政策决定了他们如何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实现食物安全。中国从追求产量到提升农产品质量的转型,将会引导农业向更加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在主粮作物以外,同时大力发展畜禽、水产品、饲草料和经济作物。
区域发展是实现食物安全的重要部分,而贸易是东亚发展的核心。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一带一路”倡议将共同促进贸易发展。尽管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还未完全公布政策的细节,但是报告强调了它们对中国及其贸易伙伴可能带来的潜在经济影响。
《全球粮食政策报告》深入探讨了2015年主要的粮食政策问题和事件,以及今年将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当今全球食物系统存在重要的不足:近8亿人饱受饥饿之苦,三分之一的人口营养不良,一半以上的粮食收成被浪费。而地球也遭受不利于环境的农业生产方式的破坏。在未来几年,全球人口会呈现指数级增长,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必须通过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式来养活更多的人口。
相关新闻:
《 人民日报 》( 2016年06月07日 09 版)(记者:蒋建科)
《中国科学报》 (2016-06-08 第6版 科研) (记者:李晨)
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张雯)
2016全球粮食政策报告:小农成全球食物安全和营养主要贡献者
中国日报 (记者: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