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北京联合举办了《2018全球粮食政策报告》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发布会。会上专家表示,要提升食物安全,促进农业发展,各国必须协同合作、相互学习,而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可供借鉴。
上述两份报告在内容上亦有相呼应之处。对此,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办公室主任陈志钢评价道:“《2018全球粮食政策报告》从全球视角出发,综述了2017至2018年全球粮食政策发展的主要动态以及机遇与挑战,着重关注反全球化情绪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对食物和营养安全的影响。而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的首期《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审视了过去四十年来中国农业产业的发展,也在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下探讨未来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办公室主任陈志钢
综观2017,尽管经济复苏,不平等和饥饿问题仍在在全球范围内增长。反全球化情绪升温和不断变化的世界格局进一步带来食物和营养安全的不确定性。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樊胜根表示:“通过开放贸易、知识共享和国际投资促进全球和区域一体化对消除贫困和饥饿至关重要。此外,各国国内农业政策和全球治理上的改革同样重要。”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樊胜根
樊胜根进一步指出,中国的一些政策为促进区域一体化提供了良好范例,例如“一带一路”倡议。该倡议是2013年由习总书记发起的推动亚欧经济融合的宏大举措,旨在通过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 联结中国与中亚、南亚;通过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联结海湾国家、北非和欧洲,为沿线国家的基础建设提供全新机遇的同时,加强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济联系和科技合作。
相应地,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评估了近期国家政策和改革对于中国农业领域的影响,包括“一带一路”倡议、粮食价格政策和环境税改革等。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表示,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其中农业科技是主要推动力。当前的反全球化情绪将会影响农业贸易格局和食物价格。对此,他建议多项政策和行动并举以应对不断上升的逆全球化。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
那么如何确保政策有效呢?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教授分享了他的见解:“思路决定出路。有效的政策来自好的思路,而这正是《2018全球粮食政策报告》所提供的。该报告中分享的实现粮食产量增长和消除饥饿的成功案例为许多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他补充道,《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中详细介绍的中国经验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教授
作为全球经济强国,中国有望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一诺表示:“我们希望中国能够在知识共享、创新、全球政策和倡导方面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长远来看,更深入的区域和全球一体化应继续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途径,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将是全球议程的重要任务。从这点上看,中国正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一诺
樊胜根所长表示,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紧迫的环境问题和刺激农村和城市地区经济增长提供了关键机会和综合方法。樊胜根总结道:“乡村振兴将会是明年《全球粮食政策报告》的主题,我们将探索如何利用农村地区提供的机会重塑粮食系统,加强适应力以实现食物和营养安全。我相信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将会提供珍贵的经验,我们应当继续促进合作,相互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