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4日,“亚洲农业经济转型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会议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功召开。此次会议得到盖茨基金会的支持, 由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中心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联合举办。来自中国、日本、美国和德国等地的专家学者共聚于此,来展示和分享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中心主任黄季焜研究员就“中国体制创新和小规模农场转型”做了开幕辞讲话。
第一部分“亚洲土地政策和机械化运作”
来自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的刘彦彦博士介绍了她及其合作者的论文《劳动力市场、农业生产力和农场规模的反比关系》,该论文旨在探讨在印度结构转型期间,农业生产力和农场规模是否存在负相关关系及其与劳动市场效率的关系。该研究发现劳动市场效率在过去三十年中有了明显提高, 负相关关系也随之变弱。
来自世界银行的Futoshi Yamauchi博士以印度尼西亚爪洼岛的实验证据探讨了工资增长、土地占有和机械化在农业中的关系。
随后东京国家政策研究研究生院的Keijiro Ostuka博士介绍了《亚洲小规模农场的未来》,他指出农场规模小是亚洲农业的突出问题,尽管农场规模在不断扩大,但由于固有土地稀缺,中国等亚洲国家将不可避免地增加粮食进口。为减少对粮食进口的依赖, 中国和其它亚洲国家需要体制上的创新来扩大农场规模。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中心的王晓兵博士讲述了中国农业中工资上涨、土地流转和机械化的关系。她指出工资的增长带来制度上的变化,土地租赁市场变得活跃,机械服务(机械租赁市场或机械服务提供商)得到发展。在一个有着不同收获季节的大国,机械服务提供商可获得规模效益。在不改变中国现有土地制度的情景下,活跃的土地租赁市场和机械服务对中国实现规模经济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部分“教育、健康和人力资本”
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学的Sean Sylvia博士介绍了农村教育行动计划 的研究成果之一《留守儿童真的是最脆弱的吗?》,其研究证据来自中国多省份的调查。其论文旨在探讨在中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是否比其他孩子更脆弱。
来自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王辉博士分享了《1920年前中国的基督教活动所带来的长期影响》,其研究旨在探讨宗教是否对政治和经济带来独立的因果影响?西方文化对一个历史弱国的入侵是否对现在的经济表现有影响?
来自德国莱布尼茨转型经济研究所Lena Kuhn介绍了她和其他人的论文《经济增长和营养转型:用经验分析来比较中国和俄罗斯的食物需求弹性》,其论文旨在探讨中国和俄罗斯是否正在进行营养转型,以及收入和价格对不同食物需求的影响。
第三部分“中国的城镇化、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
来自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中心的张倩博士介绍了她和其他人的论文《中央和地方,哪个对中国的城市发展更重要?》这篇论文展示了直观的空间研究,通过政治学和地理视角来理解分级管理的政府对城市发展的相对重要性。
来自浙江大学的王建英介绍了她与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的陈志钢博士等人合作的论文《转型时期土地生产率与农户经营规模关系再考察》,该文旨在探讨在中国农村土地租赁市场发展迅速、劳动力流转频繁、农业机械化率大幅上升的背景下,土地生产率与农户经营规模关系的新近变化。该研究发现,在地块层面,土地生产率与农户经营规模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最后,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中心主任黄季焜研究员深入分析了中国的城镇化和粮食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