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樊胜根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表演讲
2014年12月23日,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所长樊胜根博士应邀来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DRC)就“全球背景下的中国粮食与营养安全”发表了演讲。共50多名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以及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商务部等部门的官员参加了此次讲座。
樊胜根博士指出饥饿和营养不良在全球及中国仍是巨大挑战,中国的饥饿人口居世界第二。儿童的营养不良也广泛存在,全球有1.65亿5岁以下儿童发育迟缓,而其中有830万来自中国。另一方面,超重和肥胖的比率在不断增加。2013年,全球有21亿人存在超重和肥胖的问题。在中国有超过27%的人口存在超重和肥胖的问题。尽管营养不良的代价高昂,但投资营养的回报率也很高。
樊胜根博士表示,全球粮食与营养体系正变得日益脆弱。不断增长的人口和加速个的城镇化,收入的增长以及消费饮食的变化,来自自然资源的约束加大,与农业相关的健康风险增加,气候变化和高频率高强度的极端气候、食物价格的飙升和波动都威胁着全球粮食安全与营养。
樊胜根说,保障粮食与营养安全的关键是政策、技术和制度。首先,应制定相关政策以支持建立更加有效、更具包容性、更安全的粮食生产体系,支持有效、包容性和安全的食品价值链,减少食物损失与浪费。
其次,应优先发展可持续集约型和注重营养的技术。各国培育高产量、高营养的作物和畜产品品种;提高土壤营养使用率的同
时,节约水资源与能源;采取“三赢”策略(适应/减缓/生产率),充分开发农业温室气体减排的潜能。此外,还应充分利用转基因作物的作用,提高作物产量、提高营养品质、增强作物抗旱能力、减少化肥使用量和节约用水;发展氮效率技术以提高作物产量。
再次,应促进贸易开放,减少食物价格波动。各国应减少扭曲性的贸易政策,支持地区性应急粮食储备并监控食物价格与投机。
从次,应扩大生产性社会保障体系。各国应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社会保障政策,跨部门的生产性社会保障体系对贫困人口更加有效。
最后,应支持技术和知识的交流共享。各国应利用发展中国家间的丰富知识和资源基础,改善传统和新兴资助方的沟通协调,参与更广阔、更具创新性的合作关系,如2025协定(该协定旨在联合国家、机构和支持者,在2025年之前,消除全球饥饿与营养不良)。
樊胜根还指出,中国在消除全球饥饿与营养不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在与非洲的合作不断加深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为其他国家提供经济和发展援助。中国还通过农业技术转移,制度和政策相互学习来帮助其它国家,尤其是中国利用小农农业主导型战略减少饥饿与贫困的经验,可以供其他国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