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简称IFPRI)的最新研究报告对2007-2008年粮食价格危机的根源提出不同解释。运用最新数据,这项名为《反思全球粮食危机》的报告指出了导致粮食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以及价格上涨对全球贫困人口造成的后果,并对未来的防范措施提出新的政策建议。
报告指出,2007-2008年期间发生的全球粮食危机是由多项因素导致的,包括能源成本增加、生物燃料需求增长、美元贬值、出口限制导致的贸易冲击、惶恐抢购以及不利天气等。与之前提出的许多假说不同,报告认为,全球粮食危机并非主要是由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需求不断增加、农业产量或粮食库存下降以及期货市场投机造成。
这项研究报告发布之时正值粮食价格再次上涨并出现波动。自6月份以来,小麦价格已上涨六成,玉米价格也已上涨五成。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本项报告作者之一樊胜根表示,未来粮食价格危机是可以避免的。
为避免粮食危机再次发生,报告提出以下建议:
• 促进农产品贸易更加自由、安全;
• 应对气候变化、资源消耗以及对农业生产力构成的其他长期威胁;
• 扩大存在潜在食品不安全问题的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
• 鼓励至少部分严重依赖粮食进口的国家开展农业生产。
樊胜根称,如果不进行重要改革,再次发生粮食价格危机只是时间问题。
报告指出,尽管中国对石油和其他非粮食产品的需求对促成粮食危机爆发有一些间接影响,但中国和印度不断增长的肉产品需求并非引发这场危机的原因。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研究员、本报告作者之一德瑞克·赫迪(Derek Headey)表示,在中国和印度,证据是确凿无疑的:两国并没有购买和囤积全球的粮食。
作者还发现,金融市场投机也可能是导致粮食价格危机爆发的原因,但并非主要因素。他们认为,出口限制以及人们的惶恐抢购促使严峻的形势转变成危机的全面爆发,这对于大米来说尤为如此,同时在小麦和玉米市场也出现了类似情况。
赫迪解释称,从国际上来看,大米市场非常小,因此相对于交易量来说,冲击比较大。赫迪还说,他们发现,更令人惊讶的是,对美国小麦和玉米出口的需求在2007年大幅增加。
根据这项报告,尽管缓冲库存仍可能是防止危机再发的重要手段,但粮食库存减少是粮食价格危机造成的结果,而非起因。报告还建议建立和使用战略性粮食储备来应对人道主义紧急情况和减少价格波动。
樊胜根表示,当粮食价格上涨但存储量居高时,中国和印度等国应当释放部分粮食储量来缓和市场形势。
对2007年食物价格上涨而导致营养不良的人口数量估计各不相同,大约7,500万人到1.33亿人。妇女和女童遭遇了最严重的影响。
报告还发现,战争和动乱、干旱,或国内经济政策不力的国家尤其容易受到价格上涨的影响,但其他增强货币价值的国家,以及食物基础多样化和对粮食进口依赖性较低的国家则具有较强的自身保护能力。粮食价格危机对全球各地造成的影响各异,对非洲、亚洲和拉美部分国家影响尤其严重。
赫迪强调,贫困人口面临持续的粮食危机,导致数千万人陷入饥饿。
报告指出,对发展中国家投资,提高农业生产力仍是增强农村和城市地区贫困人口食物安全的最佳方式。报告还称,各国应当减少粮食作物用作生物能源,促进小规模农民参与到生物能源生产,从而使生物燃料对于粮食安全来说更加“友好”。
报告还敦促捐助者们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仍旧履行其提供经济援助的承诺。
樊胜根表示,许多援助国已经承诺,他们将增加农业援助。2009年,G8集团承诺为食物安全和农业捐助230亿美元。在将来,援助国继续信守承诺尤为重要。
下载链接:http://www.ifpri.org/publication/reflections-global-food-crisis
更多详情请联系刘焱女士,邮件地址:IFPRI-Beijing@cgiar.org;电话:010-82105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