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之月
最近有媒体称12月为“中非之月”。为什么叫“中非之月”?众所周知,本月伊始国家主席习近平就对非洲多个国家展开了密集访问。随后,习近平还出席了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并致辞。在开幕式上习主席提出中非计划在未来三年里的重点实施包括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十大合作计划”,并宣布提供600亿美元的支持资金。 “十大合作计划”主要作用于提高当地就业率,减少贫困,确保粮食安全,保障公共卫生,该计划的方方面面都与非洲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最终的目的是帮助非洲国家发展经济,提高社会福祉。
本月9--10日由中国农业大学发起举办的题为《农业技术传播和推广:知识分享和交流》研讨会,吸引了众多中非两国的政府官员以及在中非合作上富有经验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参与讨论。 “中非农业化合作”是十大计划中的一项。中非农业合作已经有多年,合作的内容也多种多样,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友谊农场”、“农业技术试验站”,也有“农技专家田间指导”、“技术经验交流”以及大学等非盈利机构间的合作。尽管中国与非洲已经有多年合作经验,但是随着国际市场和社会经济的变迁,很多项目实施结果不尽如人意。
“中非农业合作也有很多年,失败的案例也很多,有些就是因为文化理念上的细微差异而导致的,所以合作还需要综合考虑文化政治等因素”,中国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唐盛尧博士说。农业技术转移不仅仅是“技术”转移,还要看是否适应当地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政治政策。农业技术的可持续性也是今后合作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事项。
关键词:AGRITT
AGRITT是一项涉及中英非三方合作的农业合作项目旨在更好的促进中国、非洲和国际发展援助机构之间的交流,推动中国在非洲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并传播经验。目的是帮助提高非洲农业技术,解决非洲农业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从而实现粮食安全、减少贫困。
这个词是本次研讨会的“明星词”。如何更好地将中国的农业技术运用到非洲是本次研讨会的重点议题。由于各方面的因素,非洲农业仍然欠发达;其中主要原因是大量的科技和技术无法有效运用到田间。尽管有很多关于农业知识,科技和创新理念的研究产出,但是这些研究并不能有效地作用于社会经济;田间耕作的农户也很难运用到研究出的新技术。农业是政治、文化、社会、经济共同作用的产物,缺了哪一项农业都不可能得到发展。
中英非合作伙伴关系
2013年,中国和英国开始共同在非洲开展农业技术示范和推广项目,并选取了马拉维和乌干达作为案例国家。来自乌干达农业、畜牧业和渔业局的Daisy女士就为大家展示了在乌干达试验的中国农业技术木薯项目。这些木属经过加工被制成了美味可口的早餐饼,薯片等流行食品,目前已经成功推向了市场。食品加工企业也表示愿意继续采购这些木薯,制成其他的加工食品(例如:薯粉)。
Daisy女士总结经验说:“技能培训,能力建设以及有效沟通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我们应该信任三方合作伙伴关系,更多通过交流访问的形式来解决目前项目中遇到的挑战和问题。
政策是根本
农业发展少不了政策支持,来自IFPRI的高级研究员陈志钢博士和 Getaw Tadesse博士在演讲会上对IFPRI目前在非洲进行的项目做了介绍。非洲一直是IFPRI最重视的地区,比如在非洲大陆设有两个区域办公室,超过50%的科研项目都集中在非洲地区。IFPRI在非洲建立的两个知识平台项目-ReSAKSS和ASTI,为非洲领导人制定政策战略提供了有效数据支持。不仅如此,这两大知识平台还是开放的数据平台和知识网络,为对非研究、非盈利机构和企业提供经验和有力的分析信息。
IFPRI一直致力于减少饥饿和贫困。IFPRI在非洲的研究报告为当地政府做决策提供了有效参考。IFPRI在非洲进行的“生物强化计划”(Harvest Plus)项目不仅成功帮助当地农民增加收入,也大大提高了当地粮食安全和营养。为推动南南合作,IFPRI还将进行更多跨区域、跨大陆合作。尤其促进中非国家之间农业经验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