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2017中国农业博鳌论坛在海南博鳌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是论坛的主办方之一。此次论坛以“未来农业、生态智能共享”为主题,旨在共同推动农业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政策制定者、三农专家、金融机构、国际参与者搭建一个交流论道的平台,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区域产业融合,并结合现代农业焦点探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IFPRI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办公室主任、高级研究员陈志钢博士在开幕式上做了题为 “全球粮食安全的困境、趋势和治理:中国的作用” 的主旨演讲。
陈志钢博士提到,2008年以后,粮食危机依然是全球所面临的严峻问题,2016年全球饥饿人口比2015年增加了3800万,主要集中在非洲。饥饿、隐性饥饿和超重问题带来疾病的增加、医疗成本的增加和人力资本下降。同时,全球粮食安全受到人口增长、城市化和饮食结构变化、气候变化、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食品安全和局部政治动荡的影响。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重要议题,全球粮食治理正在出现新的变化,以G8为代表的传统参与主体作用下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对世界经济领导力逐渐式微;美国特朗普总统上台以来提倡美国优先,在贸易政策方面的观点更偏向贸易保护,削减30%的国际发展署经费,并质疑全球变暖的议题,这将使美国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中的影响减弱;欧洲难民危机、欧元危机的爆发以及英国脱欧等事件,使得欧洲一体化价值观被挑战,欧洲参与全球治理的力量被削弱。
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私营部门和慈善机构(如盖茨&梅琳达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等作为全球粮食治理的新兴主体作用日益凸显。
而全球治理的新变化为中国提供了机遇。中国正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领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发展农产品国际贸易、对外农业投资、对外粮食援助以及农业国际合作方面展现出极大的力量,也在通过建立各种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积极融入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
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有利于中国积极应对国内需求,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利于中国确保粮食价格制定的主动权。中国拥有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有能力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中发挥领导作用。
但中国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面临一些挑战,例如缺乏系统的长期规划和优先序设置,缺乏投资的可持续性和对社会包容、环境影响的重视以及严谨的影响评估,并受制于有限的专家数量,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度也相对不够充分。
陈志钢博士针对加强中国与全球粮食安全关系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首先,要制定以营养为基础的粮食安全观;第二,设立专门的援外机构;第三,加强研究人员的能力建设,鼓励研究人员先“走出去”;第四,援外工作应与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相结合、与受援国的经济环境相适应;第五,注重区域性合作以及与全球性机构的对接,此外,援外政策的制定还应加强以数据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