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2018年全球营养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泰国曼谷发布。报告显示,营养不良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其负面影响波及世界各国,其中88%的国家存在多种形式的营养不良。全球每年因营养性疾病而产生的损失高达3.5万亿美元。
近年来,各国采取了诸多努力改善人口营养状况,并初见成效。在应对儿童营养不良方面,亚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国家的儿童发育迟缓率有所下降。但从全球范围来看,仍有1.58亿儿童发育迟缓,超5千万儿童消瘦。此外,全球有约4千万儿童超重,另有20多亿成年人也面临超重和肥胖问题的困扰,营养不良的双重负担引人担忧。
报告呼吁各国重点关注三方面的营养挑战:一是应重视微量营养素缺乏的问题,开展监测并收集相关数据;二是应采取有效措施满足冲突地区与国家民众的营养需求;三是应加大对青少年营养改善的投入,尤应关注女童和妇女营养状况。
报告指出,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2030年前消除一切形式的营养不良,需采取五项关键措施:认识到营养不良的多种表现形式,积极开展多方参与、多部门协同的营养改善工作;提升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与各高校的营养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为相关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扩大用于营养改善工作的投资规模,扩展资金来源渠道;政府与私营部门应携手在全球推广健康饮食习惯;基于对营养不良现状的认识,制定明确可行的营养改善目标,引导后续工作。
中国在促进粮食和营养安全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面临的挑战仍不容小觑。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办公室主任、高级研究员陈志钢博士是报告的全球编委之一,他表示,中国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营养不足国家,并同时面临微量营养素缺乏与超重和肥胖带来的挑战。面对营养领域的三重压力,中国政府在过去两年间相继制定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以期将营养与卫生政策相结合,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并面向妇女、儿童、老人和贫困地区居民等脆弱全体实施有针对性的营养改善项目。此外,营养领域的立法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当中。
陈志钢博士介绍,当前,中国正在探索建立营养、健康与农业的多部门协同治理体系。其中,农业农村部主导组建的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自上世纪90年代成立以来,汇聚了农业、食物、营养、卫生、经济、贸易等领域专家的力量,陆续组织起草了三部《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在保障食物有效供给、优化食物结构和强化居民营养改善方面提供了重要指导。但同时也应认识到,新型协同体系中各部门的职能整合尚未突破原有的权责配置基础,各方职责有待进一步明确,监督考核工作也需强化。
报告原文链接https://globalnutritionreport.org/reports/global-nutrition-report-2018/
中国报告链接https://globalnutritionreport.org/nutrition-profiles/asia/eastern-asia/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