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尚心远和游良志
全球格局正在以令人不安的方式发生变化。经济增长放缓和政治不确定性不断加剧,许多发达国家出现反全球化和保护主义情绪,给西方为主导的国际发展援助带来风险。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坚定的政治承诺和强有力的财政支持至关重要。为保持财政健康,并继续影响公共政策决策与执行过程,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和其他国际农业研究机构需要发展新的伙伴关系并实现筹资渠道多样化。
在此大背景下,中国正不断崛起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并在国际发展援助中发挥更强大作用,这为SDGs的实现提供了新机遇。过去10年来,中国已经建立了包括新开发银行(与其他金砖国家一同建立)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内的多边机构,并成立了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CIDCA)。与此同时,中国还推进了“一带一路”倡议,大力支持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为加强南南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承诺,并通过中非合作论坛(FOCAC)与非洲国家建立了牢固的联系。
对于国际发展,中国有着不同于其他传统捐助国的愿景。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中国探索的是促进合作、分享经验和成果,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中国注重促进贸易、投资、知识转移、能力建设和社区主导发展战略来帮助人民摆脱贫困,这种新做法受到了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欢迎。中国的崛起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为IFPRI提供了全新机遇:IFPRI能够与中国的决策者和学术界积极交流,并扩大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政策和研究影响力。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名誉院长林毅夫指出,中国惊人的经济成就始于农业现代化。而作为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中国愿与非洲分享农业经验,帮助非洲应对发展挑战。为快速启动非洲经济发展进程,IFPRI正与中国政府和非盟共同制定《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战略与行动计划》,这也是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后续行动。为支持这一行动计划的制定,IFPRI于2018年与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等合作伙伴共同发布了《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现状、挑战与新征程》报告。
中国还在大力扩大研发经费规模,为国内学者和学生提供与世界各地专家共事的机会。IFPRI与中国的学术网络分享其在农业经济和食物政策研究方面的跨学科知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为科学能力的发展、填补知识空白,以及在社会科学、政策导向研究和其他研究领域之间搭建桥梁作出贡献。
2018年,IFPRI与华中农业大学在武汉成立了国际化跨学科研究机构——宏观农业研究院(MARI)。MARI结合了华中农大和IFPRI的优势,为来自这两所机构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学术平台,共同探索国内外食物系统复杂性科学问题。MARI致力于提供科学的、数据驱动的证据,为从小农到政策制定者提供智力支持,也为建设适应气候变化和可持续的食物系统做出贡献。其研究活动主要围绕六大领域:农业大数据与智慧农业、农业系统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迁、农业生态产品与服务供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倡议与农业国际合作。
MARI旨在释放智能手机、无人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现代农业研究中的潜力。例如,IFPRI和华中农大的研究人员正在合作开发利用遥感技术和卫星图像支持农业生产决策的工具和数据库。这一研究将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国内水资源最丰富的重要农业区。这些大数据将有助于揭示不同尺度下土地覆盖变化的规模、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从而帮助政策制定者了解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对食物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与此同时,通过MARI的学术网络, IFPRI的研究人员可以更积极地与来自国内和全球其他地区的研究人员和学生开展合作。IFPRI和华中农大计划联合举办与农村和农业发展主题相关的会议和讲习班。此外,IFPRI的研究人员还将与华中农大的研究人员进行交流与访问。除了吸引来自国内的优秀学者和学生,MARI还接待来自非洲、南亚和东南亚对农业研究感兴趣的国际科学家和学生。通过研究项目合作、会议、培训和指导研究生,IFPRI可以在对来自中国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未来农业研究人员和经济学家的能力建设方面做出贡献。
注:本文作者尚心远是IFPRI高级传播专员;游良志是IFPRI环境生产和技术部高级研究员、宏观农业研究所联合院长。
本文图片来自华中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