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灾害对经济的影响不单体现在重建过程。四川地震引发了家庭生活方式的转变、消费的增长、以及经济结构从工业生产转移。
自然灾害的经济代价通常直观的以物理形式体现:资产的破坏、作物的损失、重建的费用等等。然而,一场灾难也会对人们的心理和情感造成影响,导致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思考、行动、 改变决策方式——包括经济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灾害带来的心理变化可能在重建工作完成后很长一段时间持续产生经济影响。IFPRI的研究团队关注这些心理因素,并试图以经济行动者的角度去分析灾难是如何影响受灾群众的。他们发现,人们在经历灾害之后的思维方式与标准的经济思维不一致。
由于自然灾害会带来破坏和困难,生活在易受灾地区的人们需要采取预防措施。这很好理解, 所谓“未雨绸缪”的概念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整体思维。经济学家广泛地记录了人们如何预料到困难时期的来临而积累储蓄,然后利用这些储蓄来度过难关。这一过程被经济学家称为“平滑消费”。大多数经济学理论的预测提出,遭受过灾难的人们将通过增加储蓄的方式来防范下一场灾难。但是在这次的研究中,团队发现了相反的情况。
研究团队聚焦中国四川省,该省在2008年遭遇了特大地震 。研究小组在地震发生后与当地村民交谈,发现他们相比于担忧地震,更常谈论“只要生命还在,便要享受生活“。村民还报告说,自己会花更多的时间与朋友一起打麻将。研究团队想知道这种态度是否会扩展到其他经济行为,例如支出和储蓄,以及研究是否能够用经济数据来衡量灾害带来的这些影响。碰巧的是,一些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在2007年已经进行了调研,因此团队有一个地震前的基线数据。研究人员在2009年和2011年分别进行了跟踪调研,使他们能够进行灾害前后的比较分析。
为了隔离地震的心理影响,研究小组着重研究了那些生活在地震灾区但房屋未受损的、没有受伤的、以及其他未受到地震影响的家庭。换句话说,那些在地震中没有遭受直接经济损失,但心理层面仍可能受到地震影响的家庭。一旦考虑到诸如物价或工作前景等外部因素的变化,观察到的此类家庭的任何行为变化都是受“心理”因素驱动的。
研究人员观察了当地村民的三种行为:储蓄、饮酒和打麻将。他们发现,平均而言,那些在地震中幸免于难但住得离震中较近的人会减少储蓄、增加饮酒、并更频繁地打麻将。这并不是由于他们的收入发生了变化,因为他们的收入并没有受到地震的影响。图1显示,虽然距离震中的距离远近不会影响到收入的变化,但距离震中较近的家庭支出增加得更多。研究人员考虑了潜在的混杂因素,比如出于团结、价格水平或政府援助等原因而送给受灾家庭的礼物,结果还是如此。
- 注:变化时间段在2007-2009年之间。从日志差异中近似得出的变化百分比。数据来自四川省农村住户与迁移调查以及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 注: 那些在地震中幸免的家庭仍然增加了支出,尤其是居住靠近震中的家庭。
这三种行为似乎都反映了一种享乐主义的生活态度。离震中较近的家庭似乎更愿意承担风险,包括他们的钱(减少储蓄)和健康(增加饮酒)。至于麻将,它是一种有趣的消遣,但同时也是一种冒险活动,因为玩家通常会投入少量资金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所有的行为都表明,经历过地震的家庭并没有保护自己不受下一次地震的影响,反而更倾向于“像没有明天一样生活”。
这种态度转变的后果很难直接评估。额外的支出可能会给当地经济带来些许提振,但饮酒和赌博可能不会。目前还不清楚长期内会发生什么。研究人员能够证明地震的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2011年,那是地震后的第三年,也是重建工作完成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在那之后,研究团队就没有数据了。在地震后养成消费、饮酒和打麻将习惯的人,有继续长期保持这些习惯的可能;但同样有可能的是,人们在一段时间之后出于对另一场地震的恐惧,回到更节俭的生活方式。
地震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消费和储蓄行为,也导致了地方经济部门的增长。地震灾区得到了大量的救济和重建援助,而援助的流入抬高了当地工资和服务价格。产品价格和工资必须与全国市场接轨的制造业因此失去了竞争力,震区工业生产的比重在地震后明显下降。然而,地震灾区的工厂和基础设施可能已经倒塌,直接影响到工业生产。为了分离地方服务和工资上涨对工业生产的影响,本文首先调查了地震县的邻县,这些县没有遭受地震。如下图2所示,这些县的工业生产与其他非受灾县相比也受到了影响。然而周边县的生产网络仍有可能受到地震县的破坏,工业生产因而受到限制。为了排除这种可能性,研究进一步调查了成对的地震县和临近的县之间的投资流动,发现在2001年至2015年之间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是设施破坏导致的震区工业减产。
- 注:2002-2014年的数据来源于2003-2015年间,每年出版的《四川省统计年鉴》。
- 注:“配对灾害的非灾害邻县”,指的是如果它们与至少一个配对灾害县接壤但没有遭受地震,定义为1,否则为0。“其他非灾害县”指没有发生地震且没有相邻任何一对灾害县的县,定义为1,否则为0。
这一发现同时也支持了荷兰病假说。成对的大量援助资金流入造成的不可贸易品价格上涨,吸引了制造业的工人到当地服务业工作,而制造业不容易调整产出价格。因此,制造业部门的盈利能力在短期内收缩。
最终,我们从2008年中国四川地震当中可以吸取的经验是:将应对和重建战略相结合,比如广泛分布的应对措施、利用外部资源以及在多个层次上与参与者进行跨部门、有效的协调,可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限制经济下滑的程度。此外,应与可能受到灾害影响的人们的情感反应、消费和储蓄行为的理解相结合。这些经验不仅可以帮助中国,也可以帮助其他国家来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适应能力。
论文作者:
- 陈志钢,浙江大学讲席教授、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高级研究员
- Mateusz Filipski, 佐治亚大学农业与应用经济学系助理教授、IFPRI客座研究员
- 张晓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讲席教授、IFPRI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