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农业的发展目标从保障粮食充足向改善营养转变,同时还与减贫、增加就业等其他发展目标相关联。当今全球多数国家仍受营养不良等多重负担困扰,其中包括微量营养素缺乏、超重和肥胖。据统计,全世界有超过6亿9千万人口处于饥饿之中。20多亿人患有微量营养素缺乏症,20 多亿人超重或肥胖,1.49亿儿童仍然发育不良。为解决上述问题,农业政策是否应该转变?
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前所长樊胜根,IFPRI资深项目经理Sivan Yosef和前宣传与公共政策部门主任Rajul Pandya-Lorch共同在《中国农业经济评论》发表论文《将农业同营养相联:政策的演变(Linking agriculture to nutrition: the evolution of policy)》,总结了全球和中国的农业政策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以应对营养不良的挑战。农业发展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营养, 如农民收入的增加、食物价格的变化、饮食的多样性等。女性在增强农业与营养关系中尤其重要。
文章通过政策梳理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总结了2010-2020全球和地区的农业与营养政策,剖析了各国近年来农业与营养支持政策的发展轨迹,阐明了如何在国家层面将农业生产与营养安全相联系。
研究发现,一些国家通过政策的支持和创新推动了农业在营养健康领域的发展,切实提高了国民的营养水平,但它们的经验没有得到广泛的宣传和推广。樊胜根教授在文中指出,应该进一步缩小农业与营养健康之间的认知差距,政策制定者应充分借鉴其他国家在农业与营养政策方面取得的进展和经验教训。
论文表示,近年来全球许多国家通过政策设计和干预措施使得营养安全工作取得了突破进展,通过生物强化作物(如维生素强化的红薯、玉米和木薯,铁锌强化的大米、珍珠米和马铃薯),食物生产的多样性,改善饮水和厕所,赋权女性等方式从不同层面提高了居民营养水平。但全球和地区的政策效果仍需要更可靠的数据资料和进一步评估,例如不同公共投资对营养的促进作用,如何在农业干预项目结束后仍能维持原有的营养收益水平等问题还有待探究。论文建议,应加强数据资料的可靠性,并对多部门合作的利益驱动机制和实施营养型农业支持政策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