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8日,由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AGFEP)、世界资源研究所粮食和土地利用联盟以及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共同组织的首届“中国食物系统对话”在北京成功举行。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粮食和土地利用联盟全球大使、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原所长樊胜根教授主持此次对话。首次食物系统对话通过现场会议和网上平台同步直播的方式进行,来自包括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世界资源研究所粮食和土地利用联盟、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联盟、良食基金、拼多多集团、分享收获农场等机构的多位嘉宾参与讨论,共计约有2600人参会。
食物系统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如营养型食物供给的改善。但当前食物系统面临诸多挑战,食物的消费导致营养不良和疾病,一些食物生产活动对环境破坏严重。据统计,食物系统可能“贡献”了25%温室气体排放量。世卫组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特使大卫·纳巴罗(David Nabarro)在主旨讲话中表示,促使食物系统正向发展,需要改变人们的行为。建立利益攸关方对话机制十分重要。他鼓励更多领域的利益相关人士能够参与到该对话机制当中,使其能够在2021年联合国将召开的粮食系统峰会 (Food System Summit)上发挥作用。
会上,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一级巡视员谢建民同在场嘉宾探讨了如何推动食物系统向更安全、更可持续、更公平和更加有韧性的方向转型。他表示,中国将更加重视和推动解决食物减损问题,树立大食物观,改善食物消费方式和
结构。中国的食物系统是有韧性的,为应对复杂突变的国内外环境和诸多风险挑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国际院长、IFPRI资深研究员陈志钢博士分享了四点对中国营养安全问题的看法。首先,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面临严峻挑战。比如部分人群存在盐、油摄入量超标问题、肉消费量过高、青少年超重和肥胖问题,同时中国也存在大量隐性饥饿人口,微量元素摄入不足。这尤其体现在低收入群体,缺铁、锌现象较为严重。第二,农村和城镇社区中均普遍缺乏负责宣传营养知识和促进营养改善的专门机构,应促进农业部门、营养部门、环境部门形成一个协同一致的机制,从上到下疏通建立基层营养治理。第三,中国目前对营养的研究和投资仍不足,缺乏有关数据。最后,陈教授表示要改善营养问题需要从改变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入手,引导其向营养健康方向发展。
此外,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就食物系统领域的三个挑战——粮食安全、营养健康和资源环境分享解决方案。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联盟秘书长路亚洲指出了中小企业对构建一个全球化、可持续的食物系统的重要意义。世界资源研究所粮食和土地利用联盟中国项目协调员赵海军强调了国际智库应该在食物系统转型中发挥桥梁、助推器和整合器的作用。拼多多集团农业及可持续发展执行总监林欣仪围绕电商平台在食物系统中的作用分享了观点。分享收获农场创始人石嫣博士和良食基金发起人简艺也就推动有机农业和食物系统转型发言。
当前,技术创新已经为食物系统转型提供了较好基础。“在未来25年或者50年,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的食物系统应朝着HERS的方向发展”,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申建波解释道,“H代表更健康,E代表更公平,R是更具有弹性,S是更具有可持续性。” 樊胜根教授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当前食物系统面临自然资源退化、气候变化、营养不良等诸多挑战,是不可持续的,推进食物系统转型必要且迫切。理想的食物系统应在生产健康食物的基础上具有可持续性,能够保护我们的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