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生产更多的粮食来满足全球不断增长的人口。由于扩张农田往往面临着各种制约因素,那么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来提升全球作物产量,则是一个广被看好的方法。然而,我们仍然缺少对种植密度差距的了解,也就是说,理论上最大种植面积和当今现实中的种植密度之间存在多少差距。我们也不清楚,缩减这一差距又能增加多少额外产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研究运用了空间论的方法来探索2000年前后种植密度的差距,我们通过估算当前全球耕地的多熟制种植潜力和实际多熟制种植来计算这一差距。我们采用GAEZ (全球农业生态区)方法,基于气象资料估算出潜在的多熟种植制度,而实际的多熟种植制度来自于卫星观测的数据。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将温度限制因素考虑在内,那么全球平均种植密度差距是0.48,如果将温度和降水约束考虑在内,种植密度差距则是0.17。在这两种情形下,拉美地区的种植密度差都最大,其次是非洲和亚洲。根据《全球饥饿指数》报告,在南亚、东南亚以及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国家,粮食不安全程度最严重。我们发现,这些国家的种植密度差距在两种情形下都略高或中等。减少种植差距将伺机增加粮食生产,从而帮助人们摆脱极端饥饿。我们估计,目前全球耕地的产量在温度限制的情况下可以扩张736万平方公里;在温度和降水量限制的情况下,则可以扩大271万平方公里。如果消除种植密度差距,拉丁美洲将最有潜力扩大其收割面积(超过128万平方公里),其次是亚洲(100万平方公里)。然而,我们要留意的是,虽然增加种植密度可以提高年度耕地单产量,但是这种做法不一定总是适用的,我们还需要在减少种植密度差距和保护环境之间做出权衡。只有用可持续的方式让种植密度增加,才既能保证全球粮食生产,又能满足不断上升的粮食需求。 作者: Wu, Wenbin You, Liangzhi Chen, Kevin Z. 发表日期:2015年8月 类别:IFPRI研究论文 论文下载及相关英文信息请点击此处
2015全球饥饿指数—亚洲概况
东帝汶、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和朝鲜是亚洲饥饿水平最高的国家
2015全球饥饿指数—亚洲概况
东帝汶、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和朝鲜是亚洲饥饿水平最高的国家
2015全球饥饿指数—非洲概况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38个国家的饥饿状况被评为“严重”水平
2015全球饥饿指数
自从2000年以来,发展中国家在减少饥饿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5全球饥饿指数》(GHI)报告显示,发展中国家的饥饿水平已经下降了27%。然而,饥饿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仍然严峻。今年是IFPRI用多维度方法来测量全球饥饿状况的第十年。本年度的报告采用了全新的方法、改进的公式来进行计算。从今年开始,GHI不再使用儿童体重不足的数据来进行计算,而是改为使用儿童发育迟缓(stunting)和消瘦(wasting)的数据(当今最被认可的计算儿童营养不足的指标)。儿童营养不足是计算GHI分数的三大指标数据之一。GHI分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差异很大。从地区上来看,GHI得分最高,也就是饥饿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仍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和南亚。尽管自2000年来这两大地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严重的饥饿问题仍旧困扰着它们。在52个国家,饥饿状况仍处于警戒或者严重水平。八个国家的GHI分数处于警戒水平,其中大部分来自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虽然今年的报告中,没有国家的饥饿状况被评为极度警戒,严峻的饥饿问题仍然可能存在。由于缺乏相关数据,2015年GHI报告无法计算一些近年来饱受严重饥饿问题之苦的国家,例如,布隆迪、科摩罗、刚果民主共和国、厄立特里亚、索马里、南苏丹和苏丹。 更多信息 2015全球饥饿指数报告(英文) 新闻稿 数据集 交互式地图 可视化数据 全球饥饿指数背景情况 全球饥饿指数亚洲概况 全球饥饿指数非洲概况
- « Previous Page
- 1
- …
- 57
- 58
- 59
- 60
- 61
- …
- 99
- Next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