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4日上午,以“中国农业南南合作”为主题的全球南南合作智库对话会议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樊胜根博士出席此次会议并发表讲话。 会议特别发布了由中国农业大学起草的南南合作特别报告《南南合作评估框架及其在中坦合作中的应用》。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与联合国秘书长南南合作特使兼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主任霍尔赫·切蒂克(Jorge Chediek)共同出席了该对话会。出席此次活动的还有联合国南南合作高级别委员会主席暨乌干达常驻联合国代表Adonia Ayebare大使、 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农发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代表,以及包括中国和坦桑尼亚在内的近二十个国家驻联合国使团的大使或代表。 1978年,联合国南南合作高级别大会通过了布宜诺斯艾利斯行动计划(简称BAPA),该计划是促进和实施发展中国家间技术合作的蓝图。今年是布宜诺斯艾利斯行动计划通过的40周年,南南合作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今天中国、印度等国家正在实践和推动的南南合作不仅在资金模式、实施方式及合作理念等方面与传统的南北合作大相径庭,也把南南合作推进到了新的层面。国际社会以及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在新型南南合作的背景下,与时俱进从而推动其发展。 樊胜根所长表示,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愿意积极协助克服南南合作中因知识差距和资源不均衡而带来的障碍,在各层面的政治和政策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协助政府了解和做出有关国内和国际问题的明智选择。
瓢虫作为大自然的“杀虫剂”可助棉民增加收益
如果田里的瓢虫数量翻倍,棉农每年将能增收3亿美元。 图片来源:中外对话 许多国家都有这样的传说:每当你看到一只瓢虫, 你都应该把它放进钱包里,因为它象征着好运气。 这些老话的背后总是不乏真理。华北平原棉田里的每一只瓢虫至少能为农民带来0.05元(约合0.01美元)的经济效益。 这可能听起来有些微不足道,但是如果将中国三分之二棉田中的瓢虫密度增加一倍,那么每年就能为农民带来3亿美元(约20亿人民币)的收入。 蚜虫对棉田作物的危害极大,而瓢虫正是它们的天敌。在中国,棉农通常使用化学杀虫剂来消灭蚜虫。长期以来,这也被认为是最简单、最经济实惠的害虫防治方法,并在全球得到了大规模使用。 自然解决方案 但是,化学杀虫剂的使用会抑制大自然提供的免费杀虫“服务”。对于蚜虫来说,漂亮而又惹人喜爱的红黑色瓢虫就是恶毒的捕食者。据估计,一只瓢虫每天可以杀死50只蚜虫,一生大约可以杀死5000只蚜虫。 结合昆虫取样和家庭调查后,我们的研究发现,瓢虫(主要包括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和七星瓢虫)能够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我们计算发现,即便在同时使用大量杀虫剂的情况下,每只成年瓢虫每年仍然可以提供价值0.05元的“杀虫服务”。 但是大多数农民并不知道这个情况。 中国每公顷棉田大约有1.35万只瓢虫。如果将这些“农田卫士”的平均密度增加一倍,那么每公顷棉田就可增收664元(约合93.67美元)。如果将此举推广到全中国三分之二的棉田,则每年可增加经济收益近20亿元(约合2.908亿美元)。 好处多多 推广瓢虫治虫法可以解决的远远不止消灭蚜虫一个问题。如果能够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对农民和整个社会的健康与环境都能带来不少好处。 中国农民过量使用化学杀虫剂导致化学制剂渗入食物、水和生态系统,从而带来了不小的环境损失。 同样,接触杀虫剂还会对农场工人、消费者、居民和牲畜带来负面的健康影响。 过量使用农药还会破坏害虫的自然防治机制,在消灭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瓢虫等重要的益虫,同时还会由于害虫产生耐药性而引发虫害频繁爆发的恶性循环。 农药还会影响农场的收益。使用杀虫剂不仅成本很高,而且会让农民对杀虫剂产生“依赖”,从而放弃了其他解决办法。长远来看,减少杀虫剂用量对中国的农民是有利的。 不断升级的收益 我们的研究显示,农民使用的杀虫剂越少,瓢虫消灭蚜虫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 如果我们能将现在每公顷22.35公斤的杀虫剂超标用量削减四分之三,那么瓢虫的边际价值就能从每公顷48元(约合6.98美元)上升到118元(约合17.6美元),相当于增加了2.5倍多。 一旦这种生物防控机制——这里指的就是瓢虫的棉田杀虫作用——开始发挥作用,农民就有可能会进一步减少杀虫剂的用量,尽管我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采取激励措施。但是,瓢虫和其他害虫天敌的价值就会得到提升,从而形成可持续农业迫切需要的良性循环! 这些发现从经济、健康、环境等方面为相关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从而有助于通过政策减少化学物质使用、加大农民扶持力度,以降低有害生物风险。 但是,农民和政策制定者往往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我们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首先,我们需要量化虫害生物防治机制的潜在价值,并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一价值。应该把这类信息的传播当作首要任务,例如通过农业推广服务,而且还可以通过这种服务分享有关农业化学品的健康风险以及负面环境影响的信息。 但是,仅仅共享信息还不够。 其他非经济层面的障碍仍然存在。(至少从短期来看),自然虫害防治机制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似乎比杀虫剂更高。这类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保险计划、农业种植策略培训等方式来加以解决。通过培训和宣传也有助于农民树立信心,放弃杀虫剂,选择害虫的自然防治机制。 所以,下次你再看到瓢虫时,不要只顾着许愿。要感谢它为我们经济做出的贡献。珍视瓢虫和其他昆虫、动物的作用,这对于我们做出最佳决策,有效管理我们的食物系统、商业活动和生活环境都至关重要。 本文原载于中外对话,作者张巍博士为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 )研究员,翻译Estelle。 张巍博士感谢扶贫生态系统服务(ESPA)计划,以及中国科学院对外合作计划、荷兰科学基金会、中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中国国家科学技术部、 湖州大学科学院、瓦赫宁根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资金支持。
李一诺:运用中国农业经验应对非洲发展挑战
作为中非合作的坚定倡导方之一,我们正在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努力加强中非农业合作:支持中国成为领先的知识合作伙伴,有效地转化和分享中国在农业转型中的学习成果和经验;推动中国成为创新合作伙伴,在非洲推广使用领先适用的技术并加强非洲内生的创新能力;助力中国成为全球农业合作更有力的资源贡献者和倡导伙伴,进而撬动更多的资源支持非洲农业发展。
樊胜根:实现人类和地球健康,构建可持续食物系统
2018年7月28日,二十国集团(G20)农业部长级会议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G20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由十九个国家以及欧盟组成。旨在通过协商促进国际合作以实现世界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本次G20会议主要探讨三个主题:未来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的粮食未来。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樊胜根博士在本次农业部长级会议上,就可持续的粮食未来主题发表重要演讲。 在演讲中,樊所长首先表达了对各国在粮食问题上所作贡献的感谢。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巴黎协定》框架下,全球为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对抗气候变化取得了长足进展。樊其次指出,当今人类和地球健康依然存在着很大风险。2016年全球营养不良的人口总数比2015年增长了近3800万。有近1.51亿儿童面临发育迟缓的问题,而有近6.5亿成年人遭受肥胖症困扰。如今,急速的城市化、高新科技的发展、食物安全问题、抗生素耐药性以及反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都对我们的食物系统带来巨大的挑战。构建完善的食物系统是实现可持续粮食未来的重要保障。它需要我们更加关注土壤健康;关注食物的损耗和浪费;发展信息及通信技术,细菌耐药性研究;公平贸易,减少制衡,以实现共赢。 樊所长表示: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愿意与各方一道推动确保人类和地球健康的进程。期待今后和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合作,促进建成可持续的,更加营养和健康的食物系统。
新发现: 空气污染会导致语言和数学测试分数降低
健康一直被认为是空气污染最常见的牺牲品。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的一项最新研究首次证实,长期暴露在空气污染下会显著影响人类的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通过大幅降低的语言和数学测试分数来衡量的。
- « Previous Page
- 1
- …
- 19
- 20
- 21
- 22
- 23
- …
- 50
- Next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