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一些新的驱动因素正迅速重写着世界食物格局。收入增长、气候变化、能源价格高涨、全球化,以及城市化使得食物的消费、生产和市场状况发生转变。世界食品供应链中,私营成分,尤其是食品零售商的影响力迅速增强;食品供给的变化、农产品价格的攀升、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新型关系对于贫困人口和食品不安全人群的生计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向各级决策者提供必要信息,以便其在地方、国家、地区乃至国际层面上能够拥有充分的应对空间,就必须分析和诠释上述全球食品状况的新趋势和新挑战。同样,这些分析对于适当地调整关于农业、营养和健康方面的研究项目方案也有深远影响。勿庸置疑,农业和食物在发展政策中的作用正在引起全球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例如,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中提到, 在非洲发展新型伙伴关系(NEPAD)的框架下,非洲农业加速采取了公共行动,亚洲开发银行近期增加了对农业投资的 计划等等,这些仅仅是一些例子。 作者:von Braun, Joachim 全文下载
居高不下的粮食价格:原因及策略
概况 近几年来粮食价格的突飞猛涨引起了全世界人民对粮食和营养状况的关注,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的关注。同时也引起了对通货膨胀,以及某些国家中由此产生的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关注。尽管各种因素对于全球粮食价格飞涨的影响程度依旧有待商榷,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已经越来越清晰地凸现出来,并被最高政策制定层所了解和关注。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先前就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并指明了避免以及减轻危机发生的主要措施。2本文意在更为具体地指出当前需要做什么。整套政策的调整措施要求框架明确、结构透明,特别是其先后顺序、规模,对多样的地区及国家的适应性,以及为其实施所进行的安排和管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政府以及国际组织都肩负重任,要通过推动紧急贸易和投资措施并利用社保帮助贫困人口应对食物账单的增长来降低和稳定物价。许多措施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全球协作。 几乎所有的农产品都没能摆脱涨价的趋势。从2003年开始,全球玉米和小麦价格涨了两倍多(图1)。稻米的价格跃至史无前例的高位,仅在前四个月就翻了一番。奶制品、肉类、禽类、棕榈油以及木薯,和其他的农产品一样,也经历了价格巅峰。自2003年初起,黄油和牛奶的价格已是原来的三倍,禽肉的价格也几乎是原来的两倍。考虑到通货膨胀和美元疲软(从对欧元的牌价来看)的因素,粮食价格的增长幅度实际上要稍低些,但仍然引人注目。因为对于穷人而言,真正核心的是这一系列涨价对其实际购买能力的影响。这些影响一部分体现在非技术劳动力工资相对于食物价格比例的下降中。依据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的全球模拟分析,高居不下的全球农产品价格看来似乎不太可能降至2000-03年的水平,而且波动甚至有可能更加剧烈。3食品价格的波动不同程度上从国际市场传递到各国的国内市场中。4例如,在坦桑尼亚,2 0 0 3年到2008年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变动的81%反映到了国内市场玉米价格的变动上。然而,在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和苏腊巴亚,玉米价格的传递分别只有5%和32%。无独有偶,在加纳和菲律宾,本地的稻米价格调整到了大约国际价格变化的50%。食品价格的波动对整个通货膨胀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食品在消费品中所占比例很高。在拉丁美洲,食品在消费品价格指数中所占比例为23%到50%,食品价格的增长速度已经达到了两位数。中国的食品价格也在加速增长中,食品价格对整个通货膨胀的影响达到了9 0 %。在印度,2 0 0 7年到2008年,食品价格增长对整个通货膨胀的影响只占了不到20%,然而,已经在印度国会中引起了关注。印度已经动用补助、贸易和税收政策以应对全球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剧烈震荡。然而,最不发展国家——大部分位于非洲——以类似的方式来应对的资源却要少之又少。 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正在采取各种措施,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增长对国内粮价的影响,特别是减轻对特定人群的影响。其中一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稳定和降低粮食价格,而另一些措施却是以牺牲部分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部分人群的利益,抑或这些措施事实上将导致粮价更加动荡并严重扭曲正常贸易。现在所需要的就是采取更为有效和一致的行动,帮助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人群解决他们面临的急剧增长的食品开支问题,并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在面对农产品需求日益增长的机遇面前迅速做出反应,从而为极度不稳定的食品市场带来稳定。 作者:、 von Braun, Joachim Ahmed, Akhter Asenso-Okyere, Kwadwo 樊胜根 Gulati, Ashok Hoddinott, John Pandya-Lorch, Rajul Rosegrant, Mark W. Ruel, Marie Torero, Maximo van Rheenen, Teunis von Grebmer, Klaus 全文下载
面对日益高涨的粮食价格—应该如何应对?
近两年粮食价格急剧增长,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人们对发展中国家中贫困人群食物及营养状况的密切关注,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通货膨胀以及对某些国家内由此产生的社会不安定因素的高度关注。尽管粮食的实际价格仍低于其七十年代中期所达到的峰值,但也已攀升至由此以来的最高点。因此,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政府都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以使粮食价格处于控制之下并帮助穷人应对高涨的食物开支。 根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的计算,2007年食品价格指数增长了近40%,相比之下,2006年涨幅仅为9%。而2008年前几个月粮食价格再次急剧增长。几乎每一种农业产品都是这次价格增长浪潮中的一部分。自低价位的2000年以来,国际市场上小麦的价格已经增长了三倍以上,玉米价格也已翻了两番多。2008年三月份,大米价格飞涨到史无前例的高位上。乳制品、肉类、禽类、棕榈油及木薯等同样处于价格高涨状态。考虑到通货膨胀和美元疲软(从对欧元的牌价来看)的因素,粮食价格的增长幅度实际上要稍低些,但仍然引人注目,主要是其通常会对穷人购买能力产生严重的后果。 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正在采取各种措施,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增长对国内粮价的影响,特别是减轻对特定人群的影响。其中一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稳定和降低粮食价格,而另一些措施却是牺牲部分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部分人群的利益,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些措施事实上将导致粮价更加动荡并严重扭曲正常贸易。现在所需要的就是采取更为有效和一致的行动,帮助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人群解决他们面前急剧增长的食品开支问题,并帮助农民满足对农业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作者:von Braun, Joachim 全文下载
亲历国际农业科研集群管理机制改革
2006 年12 月,笔者被选为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简称IFPRI)理事会的理事。上任伊始,就碰上IFPRI 所属 “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的管理机制改革。此后,理事会每次开会都要商讨改革事宜。一遇紧急决策,还要通过国际电话会议研究。鉴于其中涉及的不少问题对科研机构管理具有普遍意义, 笔者拟将这一国际组织的由来、改革的缘起和正在磋商之中的改革方案扼要介绍如下。 全文下载
全球最脆弱群体—贫困与饥饿的特征和成因
谁是最贫穷者?他们分布在哪里? 根据国际社会所认定的极端贫困标准,全球尚有10亿人口依然生活在每天1美元的水平之下,在这一标准下,人的生存都成问题。这10亿人由贫困程度不同的群体组成——他们都很穷,但一部分人比其他人更穷。为更好地弄清最贫困人群是否得到了扶持,我们首先将生活在每天1美元 标准之下的人口根据其贫困程度分为三类:轻微贫困:生活水平在每天0.75美元至1美元之间的人群;中度贫困:生活水平在每天0.5美元至0.75美元之间的人群;极端贫困:生活水平在每天0.5美元以下的人群。 这一分类能使我们在考察一美元标准以下贫困人口生活状况时界定谁是最贫困者,他们分布 在哪里,他们是如何生活的。我们发现,有1.62亿人口处在每天生活费用低于0.5美元的绝对贫困 当中。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如果把他们集中在一个国家,那将是继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 西亚和巴西之后的世界第6大人口大国。 事实上,这些极端贫困人口绝大多数都集中在一个区域——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这里的极 端贫困人口占全球极端贫困人口的比重超过了3/4。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还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极端贫困人口超过中度和轻微贫困人口的地区。与之相反,在亚洲,大多数贫困人口每天的生活标准稍低于1美元,只有一小部分人处于极端贫困状态之中。 通过对这三类贫困人群的考察,我们发现,在一些地区取得显著进展得同时,那些贫穷和饥饿程度严重的地区减贫和消除饥饿的进程却在逐步放缓。从1990年到2004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轻微、中度与极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南亚虽然轻微贫困人口有所增加,但中度和极端贫困人口 数量却有显著下降,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每一类贫困的数量都在增加,尤其是极端贫困。撒 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退步表明,如果按照当前的趋势发展下去的话,虽然下一个七年全球发展进程可能会波及贫困线以下人口,但将会遗弃世界上一大部分极端贫困人口。 亚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截然不同的表现使人们对经济增长模型中“增长与减贫趋于收 敛”的假设产生怀疑。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贫困的严重性和减贫的有限进展表明该地区最贫穷人群可能会陷入贫困陷阱。为了更好的掌握这一动态,我们计算了1990年到2004年在每个人的收入按同一比率增长的情况下每一类贫困人群脱贫的数量。然后,将这一“公平增长情形”与同期 实际发生的减贫数量做了对比。 我们发现那些远离日生活水平1美元贫困线以下人群的脱贫进程一直较慢。如果这三类贫困减贫幅度相同的话,极端贫困群体的数量将会下降3.6%。而实际上,极端贫困群体数量仅减少了1.4%,低于估计水平的一半。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高速经济增长使所有人相对均等地受益,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极端贫困人群被该地区本来成效就很小的减贫进程所远远地抛弃。 作者: Ahmed, Akhter U. Hill, Ruth Vargas Smith, Lisa C. Wiesmann, Doris M. Frankenberger, Tim Gulati, Kajal Quabili, Wahidand Yohannes, Yisehac 全文下载